close


拚業績 大學像企業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102200455,00.html

2010-10-22 中國時報 【王智明】

 過去,在大學裡工作的人,不論從事教學或研究,大概很少會去過問自己的一篇文
章值多少錢,或是研究將為自己或學校帶來多少收益。大學是個教書與讀書的地方,不受
制於業績與成效的考量。但是,今天的學院越來越像企業,不僅要求業績與成效,更在排
名與成本上斤斤計較。大學不再只是一個教學單位,更是一個利潤中心制的學術生產機構
,要求員工全力從事生產以提高學校的世界排名與學術競爭力。個人也被鼓勵在這些的勞
動機制下追求固定薪資之外的報酬,不論是國科會計畫,校內外的出版獎勵,或是即將啟
動的彈性薪資。

 學院勞動價格化正是引發近來學院變革與爭議的深層原因。從各項評鑑與排名,到
彈性薪資與台大減少研究生助學金都是在學術理性指導下所產生的變化。它所形成的問題
,雖然往往顯現為一系列的數字問題(排名、薪資、出版、專利不一而足),卻不是在數
字上的計較可以解決的。

比方說,研究生助學金的減少或是彈薪方案,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薪資增減的
問題,是在財力不足與國家資助下所衍生的狀況。但是為何增減的邏輯卻是更核心的問題
,因為它關乎我們如何看待研究生的身分及其勞動,以及如何理解全球市場的人力競逐以
及台灣在世界學術中的位置。我們必須從這些問題著手,才能夠釐清與說明為什麼彈薪方
案可能是必要的,又為什麼應該反對減少研究生獎助學金。

 研究生獎助學金的發放其實是有一個特定的歷史脈絡的。就筆者記憶所及,研究生
的獎助學金制度大約是在十年前發生的變革,將原來的獎學金(入學即可領取)變成助學
金(必須在系上勞動才可領取)。這個看似無傷大雅的改變乃是為了因應一九九○年代台
灣研究生的快速增加,希望更多研究生獲得補助。但是這個善意卻是研究生勞動價格化的
起點。

 為了要獲得三到五仟不等的助學金,研究生必須撥出時間到系辦打工,協助校稿,
或是像現在一樣成為教學助理,改作業、帶討論,乃至於打成績,更不要說三不五時地協
助系或學會的各式活動和會議。他們因而成為實實在在的學院勞動者,然而他們的勞動卻
沒有任何形式的合約保障,也不適用於勞基法,更沒有工會組織的監督。我們也看不出任
何勞動價格訂定的準則(例如擔任教學助理領四仟,行政助理領兩仟)。在這樣的狀況下
,很難不讓人覺得研究生的勞動受到剝削。

然而,更大的問題是,學院勞動價格化以後所形成的新的師生關係與學術倫理。究
竟當指導老師的助理是一種僱傭關係還是一種學徒制?究竟研究生助理是老師的協力研究
者,還是他的秘書和小妹?研究生與指導老師到底該如何定位與把握他們之間既親密又宰
制的特殊權力關係?這些權力與協力關係又該如何訂定合理的價格,並呈現在研究出版裡
?我想這些才是今天大學在追求卓越之際最應誠實面對的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看來不可想像,那是因為我們依然抱持著研究生還是學生的想法,以
為研究生不需要擔心穿衣吃飯,乃至養育家庭。實際上,研究生的生活實況遠比一般想像
的複雜許多,他們面臨的經濟與工作壓力也不亞於一般的上班族。可是社會似乎還沒有準
備好面對研究生生活的複雜性,或是接受唸研究所亦是一種就業狀況。如果我們覺得研究
生不過是學生,應該專心課業,那麼幾近剝削地將他們逼近學院勞動的底層是否合理?如
果我們重視研究的重要與意義,那麼我們應當認真看待研究生的勞動,並予以適當的獎金
、保障與訓練,好讓他們可以學所當學、為所當為,俯仰無愧地當一名研究生。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st la vie 的頭像
    C'est la vie

    maybe......it wll be

    C'est la 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